協會新聞

  • 【新聞】311日震海嘯 百萬海洋生物大遷徙

    目前已知史上最遠且規模最大的海洋生物大遷徙紀錄。

    311日震海嘯 百萬海洋生物大遷徙

     


    2017-09-30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據美國研究團隊在廿九日出刊的「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之報告,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使魚類、貝類、甲殼類、無脊椎動物的海蛞蝓、海腸(sea worm)等將近三百種、一百萬個海洋生物橫越太平洋,「被搬家」到七七二五公里外的美國和加拿大西岸,寫下史上最遠且規模最大的海洋大遷徙紀錄。

    • 圖為在被沖上美國奧勒岡州海岸的一艘船上發現之海蛞蝓,追蹤溯源後竟來自太平洋另一端的日本岩手縣。(美聯社)

      圖為在被沖上美國奧勒岡州海岸的一艘船上發現之海蛞蝓,追蹤溯源後竟來自太平洋另一端的日本岩手縣。(美聯社)

    • 圖為在美國華盛頓州長灘發現的浮標上,有許多日本貝類「地中海貽貝」、「紅巨藤壺」與海葵。(美聯社)

      圖為在美國華盛頓州長灘發現的浮標上,有許多日本貝類「地中海貽貝」、「紅巨藤壺」與海葵。(美聯社)

    研究人員遍尋美國華盛頓、奧勒岡、加州、阿拉斯加、夏威夷州與加拿大卑詩省(即英屬哥倫比亞)的海灘,經追蹤溯源,發現這些在美、加西岸尋獲的海洋物種源自日本。這篇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國奧勒岡州大學者查普曼(John Chapman)指出,這場大遷徙已證明或許是史上最大規模、未事先計劃的海洋生物學自然實驗。

    隨百萬公噸廢棄物 沖上美加海灘

    伴隨規模九.一強震而來之大海嘯,產生來自日本岩手、宮城、福島縣的五百萬公噸廢棄物,專家表示,其中約七十%迅即沉入太平洋底,但仍有數不清的浮標、船塢、船舶及其他有浮力的物件,在大海漂流。該論文提到,在東日本大地震約一週年後,自二○一二年六月至一七年六月,有二八九個日本物種附在這些漂流物上,沖上前述美、加六個州(省)海灘。

    在這二八九個物種中,約三分之二此前從未在美國西岸見過,這些外來種從日本向東漂流,在美、加海岸繁殖。美國麻州威廉斯學院學者卡爾頓(James Carlton)說,這些物種的多樣性「有點驚人」,軟體動物、海葵、珊瑚、螃蟹,物種非常廣泛,真是日本動物群的縮影。(詳全文)

    2017-09-30 08:56:29
  • 【新聞】峇里島阿貢火山地震強度增 逾3.4萬人撤離

    希望當地居民與生態都平安無事

    峇里島阿貢火山地震強度增 逾3.4萬人撤離

     


     

    印尼峇里島的阿貢火山「蠢蠢欲動」。(法新社)

    2017-09-24 20:54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印尼峇里島的阿貢火山「蠢蠢欲動」,一名當地官員說,已撤離阿貢山附近約3.4萬人。隨著地震強度增加,這座火山恐在時隔50多年後再次爆發。

    • 阿貢火山最近一次爆發是在1963年,造成1000多人此。(法新社)

      阿貢火山最近一次爆發是在1963年,造成1000多人此。(法新社)

    《法新社》報導,印尼救難單位表示,因阿貢火山恐隨時爆發,自上週五以來,在火山周圍,逃離家園的民眾數量翻了3倍。印尼災害應變總署發言人蘇托波(Sutopo Purwo Nugroho)週日(24日)說,「撤離行動正在進行,我們預計人數會持續上升。」(詳全文)

     

    2017-09-25 10:10:29
  • 【新聞】小琉球半潛艇 護海龜「罩」得住

    只要有心,海洋生物是可以跟人類和平共處,互蒙其利的。

    小琉球半潛艇 護海龜「罩」得住

     


     

    2017-09-22

    屏東縣琉球鄉海域近年生態復育有成,是各類海龜的完整棲地,其優游美姿已成小島的動物明星,初步估計,生活在當地海域的海龜至少上百隻。為保護海龜,當地透明玻璃艙半潛艇業者特地引進「保護海龜」的引擎及加裝螺旋槳防護罩,避免螺旋槳誤擊到海龜受傷甚至死亡,以利海洋生態旅遊永續經營。(詳全文)

    • 螺旋槳防護罩。(業者提供)

      螺旋槳防護罩。(業者提供)

    • 新引進的水下半潛艇,有不傷海龜的設計。(業者提供)

      新引進的水下半潛艇,有不傷海龜的設計。(業者提供)

     

    2017-09-22 09:37:28
  • 泰利週末夜襲九州 彭啟明:日本各地恐有大衝擊

     

    泰利週末夜襲九州 彭啟明:日本各地恐有大衝擊

    2017-09-15 09:04


     

    泰利颱風目前在台灣北方約500公里,轉彎往東北,往日本九州方向前進。(圖擷取自日本氣象廳)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泰利颱風目前在台灣北方約500公里,轉彎往東北,往日本九州方向前進,日本氣象廳清晨的數據是中心最大風速是每秒50公尺,接近於強烈颱風。氣象專家彭啟明表示,台灣很幸運沒有受到颱風侵襲,未來泰利將走向日本,預計在週六(16日)深夜開始影響九州,台灣在颱風過後有明顯涼意。(詳全文)

    2017-09-16 00:00:00
  • 破50年來紀錄!泰利颱風襲宮古島 當日雨量達500毫米

    破50年來紀錄!泰利颱風襲宮古島 當日雨量達500毫米

     


     

    2017-09-14 17:2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泰利颱風於今(14日)早上挾帶狂風暴雨襲往日本沖繩,導致部分地區停電,在宮古島24小時內累積雨量達500毫米,創50年來最高紀錄,預計泰利颱風將會向東北方移動,於本週日會直撲九州。(詳全文)

    • 日本氣象廳預測,泰利颱風最快於星期日上午逼近九州,可能會穿越關西地區於下週一襲向東京。(圖擷取自日本氣象廳)

      日本氣象廳預測,泰利颱風最快於星期日上午逼近九州,可能會穿越關西地區於下週一襲向東京。(圖擷取自日本氣象廳)

     

    2017-09-16 00:00:00
  • 【持續更新】泰利颱風轉成西北颱,北部東北部需防範強風豪雨

    颱風泰利90度大轉向,威脅直逼北部東北部。

    可怕西北颱?泰利中心不登陸 將掃東北部

     


     

    氣象局最新預報指出,泰利颱風中心將不會登陸台灣,可能成為西北颱。(圖擷取自中央氣象局)

    2017-09-12 07:2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颱「泰利」來襲,氣象局預報將泰利路徑北修,從最初預估台東登陸一路往北修正,今天(12日)最新一報已修正為不登陸,中心將掠過東北部近海,日本氣象廳和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做出同樣預測。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若泰利不登陸將變成西北颱,但是預測路徑還在調整,所以再觀察,不必過於擔憂。

    • 日本氣象廳也做出相同預報。(圖擷取自日本氣象廳)

      日本氣象廳也做出相同預報。(圖擷取自日本氣象廳)

    氣象局最新預報指出,泰利目前為中度颱風,今天凌晨2時中心位置在鵝鑾鼻東方1200公里海面上,以每小時29公里速度,持續朝西北西進行。氣象專家李富城表示,泰利將從台灣近海通過,成為西北颱,北部雨勢將偏多。

    吳德榮也在「三立準氣象 老大洩天機」專欄中表示,今凌晨2點已修正至北海岸,符合傳統上「西北颱」的定義,颱風中心將由彭佳嶼、基隆之間通過,由於預測路徑還在調整,不排除又可能不是「西北颱」,所以再觀察不必過於擔憂。...(詳全文)

    2017-10-14 23:59:05
  • 泰利颱風氣勢洶洶,請嚴加戒備

    秋颱來襲,請大家嚴加戒備

    泰利恐從東部登陸 暴風圈罩全台

     


     

    2017-09-11

    不排除增強為中、強颱

    〔記者鄭瑋奇/台北報導〕今年第18號颱風泰利,中央氣象局預計最快週二上、下午就會陸續發布海上警報及陸上警報,預計週三清晨開始影響到台灣東半部,且不排除會持續增強為中颱、甚或強颱;目前氣象局預估颱風中心可能在台東與恆春間登陸,美軍資料則偏向花蓮,日本則是台東,由於颱風路徑還有調整空間,氣象局表示,宜花東都可能是颱風中心登陸地點、而暴風圈將會籠罩全台。

    • 一週天氣預報

      一週天氣預報

    氣象局預報員陳依秀表示,目前泰利颱風路徑都還是以時速25至27公里,往西北西方向朝台灣而來,今日上午8點約位於台灣東南東方1600公里;泰利颱風移動過程中,環境條件及海溫熱含量都有利它發展,預估接近台灣時的強度會在中颱以上,且不排除會成為強颱。

    氣象局指出,週三起台灣天氣將受到泰利颱風影響,目前颱風7級風半徑100公里,但還在持續增強擴大,預計暴風圈將會影響全台,不可掉以輕心。(詳全文)

    2017-09-11 09:31:37
  • 【三年前舊聞】潛水人的夢,海底的家

    這已經是三年前的BBC舊聞了,不知道現在發展得如何?

    到太空去,是很多人的夢想,不論是內太空,還是外太空。

    如果讓我選,即使要遠離一些舒適與便利,甚至要冒一點生命危險,或許內太空還是我的首選,

    就算是只有水下10多公尺都好。

    Homes where you can live under the sea

    By Helen ScalesMarine Biologist and author

    • 3 September 2014

    • Architect's drawing of living roomImage copyrightKARINE ROUSSEAU

    Underwater hideouts may be the domain of James Bond villains and Gerry Anderson's Stingray puppets but people in the real world are also dreaming about liv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sea - and the dreams may not be far off being realised.

    Luxury resorts and restaurants, roaming fleets of research subs and domestic pods with fish-side views are among many ideas floating around, as you might say, for populating the oceans.

    The way architect Michael Schutte sees it, with plenty of people prepared to pay a premium for living next to the sea, the next logical step is to start building below the waterline.

    "If you've spent $15m on a piece of waterfront property in Miami, what's the next thing that you're going to add to that to actually improve that experience?" he says.

    Perhaps build an underwater cocktail bar or a docking station for a submarine to take visitors to see coral reefs, he suggests.

    Scene from Bond film The Spy Who Loved MeImage copyrightREX FEATURES

    Image captionThe villain in the James Bond film The Spy Who Loved Me has a base under the sea

    But is anyone, apart from submarine crews, living under water now? The answer is - Yes: the aquanauts.

    I put on my diving kit and dropped in on them at the Aquarius Reef Base, run by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 a research station perched permanently just above the seabed, 20m beneath the waves in the Florida Keys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Aquarius undersea labImage copyrightSTEPHEN FRINK

    The entrance is a "wet porch". There is no door to knock on, just a shimmering horizontal liquid interface between sea and air. I poke my head through, feeling rather like Alice in Wonderland stepping into the looking glass.

    Fabien Cousteau sits in the wet porchImage copyrightMARK WIDICK

    The pressure of air inside maintains this interfac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d holds back the barrage of water that would otherwise flood in.

    Once inside, the first thing I notice is my squeaky voice. My vocal cords are having a hard time dealing with air 2.5 times more dense than they're used to.

    ...(詳全文)

     

    Sylvia Earle and Fabien Cousteau inside AquariusImage copyrightMARK WIDICK

    Cable that delivers supplies to AquariusImage copyrightHELEN SCALES

    Aquanauts looking at tablet - provided by Aquarius Reef Base at the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Image copyrightFIU

    Diver looks through portholeImage copyrightLIQUID PICTURES

     

    Diver outside AquariusImage copyrightLIQUID PICTURES

     

    Architect's drawing of bedroomImage copyrightKARINE ROUSSEAU

     

    2017-09-10 07:09:37
1 | 2 | 3 | 4 | 5